----- 廣告 Ad -----
路線:蒲台碼頭 – 天后廟 – 響螺石 – 佛手岩 – 南角咀 – 126 燈塔 – 靈龜上山石 – 僧人石 – 古代石刻 – 蒲台碼頭
長度:約 4 – 5 公里
起點交通:街渡 (香港仔/赤柱 – 蒲台島)
終點交通:同上
蒲苔島,又名蒲台島,位處香港南部邊陲,其名字來源有兩個說法,一說島上曾經盛產形似蒲團的海苔,故名蒲苔,另一說則是自海上遠看小島彷若一個浮台,故得蒲台之名。蒲台雖小(實比長洲大一半),卻極具生態及地質價值,可惜仍未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加以保護。進出蒲台全靠街渡,不過平日每兩天才有一班,僅假日方有較多班次方便遊人,若星期日不幸錯過尾班船,可要待到星期二下午才有街渡返回市區,故此請謹記船期。
蒲台島近年屢遭覷覦,先有發展商肆意破壞林地興建骨灰龕位,時至今日仍可見不少地方滿目瘡痍,未復舊觀,至近月城規會就蒲台群島分區計劃大綱圖諮詢公眾,其中改劃部份具高生態價值的土地作低密度住宅發展,值得關注,最後結果如何尚未得知,不過蒲台島缺水缺電、交通不便,常住人口只有寥寥數戶,大興土木又是所為何事呢?
當天一早在赤柱卜公碼頭乘搭十時的班次前往蒲台,惟天公不造美,烏雲密佈,雲底高度約莫只有二百米,橫風吹雨入船斜,略感狼狽。街渡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螺洲、蒲台漸現眼前,未幾徐徐駛進大灣,途中可遠觀響螺石以及天后廟,船程不足一小時,未到十一時已登岸在碼頭整裝待發了。聽畢導賞員的簡介後,隨即左轉經過餐廳、天后廟前往響螺石。近觀響螺石,若有多點想像力則效果更佳,底部石縫頗闊,近半凌空的石塔看似輕輕一推也會失去平衡。
----- 廣告 Ad -----
蒲台島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相信源自大概一億四千萬年前左右的火山活動,由岩漿在地底深處緩慢冷卻凝固而成,故此岩石中晶體較大。且慢,地底深處?沒錯,皆因花崗岩上方的岩石經歷億萬年的風雨沖刷早已消失殆盡,終把本於地底深處的花崗岩展現眼前,假設每年只移除 0.01 毫米的岩石,這比一粒沙的直徑還小,看似微不足道,但乘以一億四千萬年的話,那代表已經移除了上方超過一公里厚的岩石,比現在的大帽山還要高,風化侵蝕可謂是自然界中的愚公,亦是自然界中的巧匠,唯肖唯妙的響螺石實為風化侵蝕的產物。
在蒲台島的山坡時常可見一層層光滑的花崗岩,這與方才所說的侵蝕作用也有關係,由於花崗岩在地底深處形成,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惟侵蝕作用漸漸移除了花崗岩上方的岩石,岩層因為應力減少而膨脹,形成應力卸荷節理 (Stress Relief Joint),節理亦即岩石中的裂縫,若此大規模與地形平行的話,則稱為蓆狀節理 (Sheeting Joint),石如其名,儼如一張張石蓆相疊而成,不過若是位處山坡的話,再加上水分滲入岩層之間,須慎防或會增加岩層下滑的風險。
吃過輕便午餐後,再下了一會微雨,隨後終於藍天漸現,看着小孩子在沙灘上嬉戲,不禁懷念兒時常常去海邊堆沙挖隧道、中學時獨個兒在海邊吹海風聽浪濤的日子,可惜城市人與自然的連繫彷彿越來越弱了。路經早已停辦多年的蒲苔學校,可以探訪小島另一常客── 蜘蛛,蒲台除了奇石多,蜘蛛也非常多,而且體型往往不小,不過若果你不去騷擾牠們,相信問題不大。
穿過林間小徑,踏上岸邊郊遊徑的石屎步道,景色令人眼前一亮,小型燈塔建在青蔥翠綠的岬角之上,倒帶點異國風情。朝石坡上望,又是蓆狀節理,而礦物質在岩石上留下不少深色的紋漬,宛如一幅抽象的山水畫。步道兩旁有不少奇石,往往給遊人遺忘,不妨慢步細賞,與三五知己為這些奇石給個名字,譜個故事,肯定會為旅程加添不少趣味。
----- 廣告 Ad -----
俯視南氹灣沙灘很是嚇人,滿是垃圾,大煞風景。發現路旁有個小水氹,內裏住了不少拖着長長尾巴的黑色小蝌蚪,不知長大後會變成甚麼呢?順道一提,盧文氏樹蛙為香港特有品種,只曾在大嶼山、赤鱲角、南丫島以及蒲台島發現牠們的蹤影,何忍大肆發展蒲台島將牠們趕盡殺絕?沿岬角山腰續行,可見蒲台島一大名勝——佛手岩,與稍後提及的靈龜上山石同獲選為「香港十大最美岩石」之一,佛手岩五指清晰可見,極為神似,當然亦是風化侵蝕的傑作,岩石因日夜溫差而熱脹冷縮,致使石縫日益擴闊,岩石沿石縫裂開崩解,這個過程名曰塊狀崩解 (Block Disintegration),而留下的空隙恰似指縫,形成今日所見的佛手岩。
(待續……)
原文及更多照片,載於 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更多:
難得熱鬧─蒲台島天后誕
塔門草原樂逍遙
Eric其他文章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