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 Ad -----
路線:荔枝莊碼頭附近海灘
長度:1 公里
起點交通:街渡 (馬料水碼頭 < > 荔枝莊 < > 塔門),亦可循陸路自白沙澳沿山徑前往
終點交通:同上
荔枝莊,位處赤門海峽南岸,很容易跟新界東北的荔枝窩混淆,縱使同處地質公園之內,而名字亦只差一字,但兩地實相距甚遠。相信荔枝莊最出名的不是該地的地質,在 Google 輸入「荔枝莊」三字,可以看看顯示甚麼關聯字詞,不過今天此處只談石頭,不語怪力亂神,至此想必已經嚇走了大部份的讀者,餘下的應該是夜深失眠的朋友吧,Eric 絕對不會令你失望的。
荔枝莊的地質景點多在岸邊,潮退之時會露出更多奇岩怪石,故此計劃行程時宜事先參考天文台的潮汐預報,潮水大漲之時才去的話,恐怕會指着 Eric 大叫「回水」。由於岸邊地質景點範圍不算大,若能配合船期順道前往塔門參觀草原、疊石兼祭五臟廟,或是循陸路進出荔枝莊舒展筋骨,可使行程更加充實,不致過份單調乏味。
荔枝莊組 (Lai Chi Chong Formation) 的岩石相信約有 1.46億年歷史,簡單來說就是地球上仍有恐龍的時期,雖則香港仍未發現有恐龍化石,但港大今年年初首次鑑別出一塊侏羅記的副狼鰭魚化石,而此化石正正是來自荔枝莊,不過在地質公園切記眼看手勿動,挖掘、破壞或污損任何岩石均屬違法。學者認為荔枝莊的火山沉積岩形成之時位處火山活躍地區的大湖之中,部分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直接掉進湖中,或由溪流帶入湖中沉積,而火山活動及地震亦引發湖底鬆軟的沉積物崩塌,最終形成沉積岩內的一些特別的變型構造。
----- 廣告 Ad -----
對大部分人來說,自碼頭看過去不過是個平凡的石灘,但內裏岩石種類豐富,特別是那些火山沉積岩,可追溯至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火山活動,每塊岩石背後都有個盪氣迴腸的故事。導賞員說着可以先由四個方面去分析岩石:顏色、結構、組織和礦物。顏色無疑是最顯而易見的,而結構就是說當中會否有由不同物質所組成的層理、岩石形成時受流水、波浪影響而形成的紋理、以及節理 (也即是岩石中的裂紋)。組織方面簡單來說就是岩石顆粒的粗幼大小及顆粒間之關係,比方說高度熔結的顆粒代表着岩石形成時十分高溫 (雖則時至今天我仍未能領悟如何摸着石頭就能感受岩石的「溫度」)。最後就是觀察岩石內有甚麼礦物,最為常見的是被溶解的鐵質累積在裂紋之中,而細心觀察花崗岩的話,會看到不少礦物晶體,如雲母、石英、長石。
荔枝莊的岩石顏色頗為豐富,除了有灰色、啡色以及綠色的凝灰岩 (Tuff) 及沉凝灰岩 (Tuffite),還有深灰至黑色的泥岩 (Mudstone)。沉凝灰岩是種挺特別的岩石,簡而言之就是火山灰與其他沉積物與水混合,其後漸漸固結成岩,仔細察看可見當中深淺相間,層理細緻分明,每一層都細說着其沉積之時的週遭環境何如。
荔枝莊最惹人注目的是此處的大型褶曲地貌,退潮時可明顯見到扭曲的岩層,這些彎彎曲曲的構造為地殼運動擠壓岩層的結果。而猶如洗衫板的傾斜岩層在荔枝莊亦頗為常見,蓋因岩層硬度不一,以致抗蝕能力各異,較鬆軟的岩層被風化侵蝕後,其餘抗蝕力高的岩層會在傾斜岩層中形成堅硬的脊形,馬屎洲的龍落水以及日本宮崎青島的鬼の洗濯板都是這個差異侵蝕作用的好例子。
參考資料:
D R Workman (1991). Field Guide to the Geology of the Shoreline West of Lai Chi Chong Pier, Tolo Harbour
土力工程拓展署 (2007). 香港地質考察指引
歐文彬、蕭偉立 (2011). 香港地質公園一本通
郊遊日期: 2013.09
原文及更多照片,載於 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虎視眈眈愉景灣—老虎頭郊遊徑
[email protected]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