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 Ad -----
路線:大潭水務文物徑 (大潭水塘道 –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 大潭篤水塘主壩壩底 – 大潭道)
長度:4.4 公里
起點交通:城巴 14 號 (嘉亨灣 < > 赤柱炮台,設有雙向分段收費) 或途經之小巴 16M/ 16X
終點交通:同上,或續行至黃泥涌峽/ 經大風坳至鰂魚涌 (請參閱另文)
一年容易又中秋,九月初連場暴雨,不少水塘滿溢排洪,而交通尚算方便的大潭篤水塘頓成攝影熱點,若自壩頂俯視,蔚為奇觀,而自壩底小橋近觀飛流直下百餘尺,配合隆隆水聲,氣勢磅礡非凡,及至入夜後主壩在大潭道的燈光映照下更會散發夢幻的氣氛。巴士乘客不多,得以按照原定計劃坐在上層左側窗口位,駛經大潭峽後,已能時而在彎位窺視大潭篤水塘。如此精挑細選座位當然是為了捕捉一個精彩的瞬間,皆因沒有航拍機的話,惟有這樣才能在溢洪道正上方鳥瞰排洪的壯觀景況,那時真的很想遇上塞車令到巴士在壩頂多停留一會,可惜巴士司機送信純熟瞬速送到,轉眼間已來到大潭郊野公園巴士站。下車後循與車路重疊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穿過大潭篤村而行即能抵達壩底,路途較迂迴惟平緩,而另一條路線則是在駛經主壩前的大潭水塘(北)站下車,沿旁邊梯級下山,雖則據說快得多,但雨後石級濕滑,如欲取道捷徑,務必倍加小心。
沿大潭水塘道下斜,來到海邊的岔路口,先別給海岸美景吸引過去,暫且續向前行。穿過水務署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的閘口走至盡頭,呈現眼前是間古色古香的紅磚屋,雖然具有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但卻揉合了中國的建築技術,例如紅磚屋的斜尖屋頂是以黑色的中式瓦片鋪砌而成。位處海邊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於 1907 年落成,與大潭中水塘同期建成,後來曾經配合大潭篤水塘工程而擴建。山坡上的紅磚煙囱高 19 米,底部連接着當時泵站的燃煤鍋爐排煙管,蒸氣推動的抽水機一直運作至五十年代,其後改用柴油發動水泵,煙囱亦自此荒廢失修,及至 2007 年才由水務署聯同古蹟辦專家將煙囱修復至原貌。
----- 廣告 Ad -----
在引入東江水之前,供水問題一直困擾着港英政府,自興建薄扶林水塘開始,政府在往後一個世紀不斷覓地興建水塘,而龐大的大潭篤計劃 (Tytam Tuk Scheme) 亦應運而生,可惜當時殖民地政府的財力根本不足以負擔整個計劃,最後整個大潭水塘群由大潭上水塘動工開始歷經三十多年至大潭篤水塘於 1917 年竣工方告完成。早年水塘皆建在山谷之中,好使能夠利用重力將水自然引流至市區,而當時擱置大潭篤計劃的另一個原因是技術問題,計劃當中的兩個水塘的水位皆低於大潭上水塘輸水隧道進水口,在當時要將大量水運往位處半山的隧道進水口並非易事,故此延至 1904 年才開展大潭篤計劃第一期,亦即大潭中水塘以及海邊的抽水站。這間紅磚建築可說是香港水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人員於此利用抽水機械克服地理環境限制,使大潭篤計劃變得可行,對早年的香港水務以至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而大潭篤原水抽水站至今仍然繼續運作,為香港市民默默服務。
有趣的是,抽水站與水塘相距甚遠,原水須先由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通過喉管流往抽水站,然後再經由水泵將水抽往位處大潭谷的輸水隧道進水口。那麼,為何不把抽水站建在水塘附近呢?水務署曾經在2004 年於其刊物《點滴》討論過這個問題,文中談及大潭篤水塘主壩本來是打算建設在大潭灣內,成為第一個海中水塘,不過後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有變,改將主壩後退至今日所見位置興建,而海中的紅磚井型結構似乎能夠提供一些線索。
2012 年,一篇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文章詳細探討這些「海中井」,海中井最早建於 1902 年,實為用作探查地質以確定基岩深度的探井 (Trial Pits),合共六個,不過文中提及其中兩個據說已遭船隻撞毀,故現存四個露出大潭港海面。 1904 年完成地質勘探工作,發現外側探井下方的基岩深度約 60 英尺,最後殖民地政府因為財政考慮在 1907 年擱置大潭篤計劃第二期。1911 年,時任工務司漆咸就大潭篤計劃第二期提交報告,報告中指出在大潭灣興建水壩的原意是為了盡量擴大集水區,不過根據當時持續數年的水文測量記錄,大潭谷本身的水源已足以支持一個容量達 15 億加侖的水塘,故此改為建議選址大潭篤村附近興建第二期主壩,雖然水塘容量更大,但預算造價只及原計劃的六成。政府其後委任謝斐為負責工程項目設計工作的專責工程師,歷盡諸多波折,大潭篤水塘終在 1917 年落成,得以大大紓緩缺水問題,而其容量至今仍然遠超港島其他水塘總和,是港島供水系統極為重要的一員。
在外圍參觀重門深鎖的抽水站以及旁邊的員工宿舍後,可到碼頭一覽大潭港風光,相信在燃煤鍋爐年代,碼頭曾用作起卸經運煤帆船送來的煤炭。隨後可折返岔路口,沿海傍馬路向大潭篤水塘壩底進發,不過請留意往來車輛,免生危險。大潭港內船影點點,對岸石碑山無字石碑清晰可見,剛巧遇上潮退,沙堤露出海面,而在水中央的紅磚探井更見明顯,難得天氣好轉,還有不少人在進行水上活動消暑,放眼盡是一片夏日景象。
----- 廣告 Ad -----
穿過大潭篤村,稍行片刻即能漸聞流水淙淙,意味着大潭篤水塘主壩已是咫尺之遙。主壩共有十二條溢洪道,上方為交通繁忙的大潭道,中間十條已改建為虹吸式溢洪道以提昇排洪能力,只有兩端的溢洪道未有改建,故此主壩現有兩款外觀頗為不同的溢洪道。流水滔滔不絕自中間的虹吸式溢洪道沿石砌壩面湧向壩底的靜水池,氣勢逼人,水聲在河谷中迴響不斷,使人投入自然懷抱,倍感放鬆。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初時遊人不多,還能隨便嘗試不同拍攝角度,後來人多了,那就躲在步道角落拍攝縮時影片。
循原路折返大潭道,剛好還餘下些少時間,心血來潮想看看英式石橋近況,上次到來水位頗低,未知水塘滿庫時又是怎麼樣呢?小心橫過馬路,沿塘畔林蔭小徑漫步,樹映岸堤垂枝綠,水接晴空疊嶂翠,天上浮雲在水面流動,如此湖光山色,何庸外尋?水位高漲,英式古橋石墩已淹沒在碧水之中,時而微風吹拂,在湖上泛起漣漪,時而波平如鏡,古橋拱劵的倒影鮮明清晰,斜陽側光更令蓊鬱山頭光暗錯落有致,充滿美感。時間充裕的話,可考慮繼續前行參觀其他石橋以及鄰近水塘,沿路綠意盎然,風景優美,無疑是條輕鬆的週末郊遊路線。
行程日期: 2016.09
全文、更多照片及相關參考資料,載於 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門庭冷落訊號山
八仙過海踏黃嶺
幽谷群瀑梧桐寨
[email protected]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