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 Ad -----
路線: 荃錦坳 – 麥理浩徑第八段 (M156-M153) – 大帽山道 – 大帽山山頂 – 大帽山道 – 荃錦坳
起點/終點交通: 九巴 51 號 (上村 ⊂ 荃灣西鐵路站 (循環線)),於郊野公園站下車
天氣陰晴不定,乘車前往荃灣途中,瞥見遠方的大帽山頂剛巧藏在雲霧之中,「大霧山」、「白果山」果然浪不虛名,不過到達荃灣坐上 51 號之際卻見山頂陽光普照,「高山」天氣確是變幻莫測。單層巴士沿着蜿蜒曲折的荃錦公路不斷上斜,窗外景色亦漸由煩囂鬧市變成鄉村郊野,途中的川龍村更是遊人品嚐點心之地,不妨看畢日出雲海後下山一試。
荃錦公路 (Route Twisk) 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本為軍用道路,後來政府開放荃錦公路予公眾使用,在新界其他高速公路尚未建成前,曾為往來元朗、市區的要道。據說英文名稱中的 Twisk 本應為 (TW/SK),TW 代表荃灣,SK 代表石崗,惟其後不慎將「/」誤植為 「I」,亦有說在 TW 與 SK 中間加個響音 “i”,不然發不了音,而網上還有流傳其他版本,中間的「I」是解作 Interconnect/ Into,孰真孰假,確是難以考究了。
荃錦坳為荃錦公路的最高點,海拔約 470 米,由此至大帽山頂高程差僅不足 500 米,若沿車路慢慢登山,應該不難應付。自麥理浩徑第八段梯級上山,走了大概 1/4 公里後到達大帽山遊客中心,先別「視若無睹」急步過門不入,建議內進了解大帽山一帶的自然生態環境。
----- 廣告 Ad -----
昔日中心曾設有多年來為了推動極地科研教育而奔波勞碌的李樂詩博士所設立的三極資料展覽室,惟因政府提供空間十分有限(而且極為偏遠),其時展品數目不算太多。憶及中學時聽過她的演講,印象深刻,那時她已提及希望設立一個極地博物館,而憑着她那一份鍥而不捨、永不放棄的精神,李樂詩博士終得償所願在中大設立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其後續沿麥徑八段上山,遇上不少應該是為毅行者訓練的人,確是由衷佩服這些在四十八小時內走畢一百公里崎嶇山路的健兒。麥徑八段 (M153-M156) 於 2009 年曾作永久改道,過去此路段與大帽山道重疊,有人車爭路之虞,當局其後新建山徑改經禾塘崗山脊,路徑清晰,沿途偶有奇岩怪石,除可俯瞰石崗錦田甚或荃灣、葵涌一帶景色,亦能遠眺后海灣、藍巴勒海峽,若非受煙霞影響,視野定必更加廣闊。
在 M153 附近,麥徑八段接上大帽山道,可按指示續走車路旁山徑,但如欲前往郊遊地點 4 號場 (北面觀景台),可小心沿大帽山道行車線往上行,其後根據路旁指示牌左轉入小徑即可到達。此郊遊地點景觀極為開揚,錦田平原一覽無遺,坐在長椅之上細看風景,甚是寫意。
返回大帽山道繼續行程,可留意右邊的略為隱蔽的指示牌前往郊遊地點 5 號場 (南面觀景台),惟此處景觀不及 4 號場開揚,但仍可遠眺青衣、青馬大橋。稍行片刻即可到達雷達站閘口警衞室,一般車輛最高只能駛至此處 (海拔約 700 米),抬頭一望,也許能看到隨風飄揚的風箏。在此分岔處,行人繞過閘口向上走可前往大帽山頂,右轉向下行可抵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施樂園。
----- 廣告 Ad -----
離停車場越來越遠,再沒有煩擾的引擎聲,四周重新回復平靜。香港高度七百米以上的山峰並不多,故此遠方大嶼山以北海域、青山也盡入眼簾,那一層厚厚的煙霞更營造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層次感。是日在平地時風勢已經頗大,接近山頂的路段,風勢強勁,好不容易才到達雷達站大閘前 (海拔約 925 米),由於山頂 ( 957 米) 位處雷達站禁區內,此地也就是普羅大眾在大帽山道所能到達之最高處。
天氣突然轉劣,抬頭一望,雲霧高速飄移,冷不防一股強勁陣風霎然偷襲,周遭四目無人,除了風聲,還是風聲,慶幸尚未被五里雲霧包圍,不過因擔心天氣會繼續惡化,決定縮短行程沿原路下山,未有右轉前往大帽山林道參觀。然而在離開雷達站大閘的不足十分鐘內,忽然感受到陽光帶來的微溫,雷達站的背景變為藍天白雲,不過雷達站依舊傳出一些比較高頻的聲音,不知是風聲抑或是機械運轉的聲音了。
古有岳陽樓「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未知應如何形容大帽山天氣的變化多端?其後多次造訪都每每感受到大帽山之氣象萬千,景觀亦隨之變幻無常,委實難以預計你下一秒會遇上甚麼風景,尤其是春回大地之時,雲海重臨,壯麗非常,儼如仙境,誠然令人讚歎不絕,但雲霧亦能隨時悄然飄至,轉瞬間眼前空餘一片灰白。
大帽山道接近山頂的路段為一段頗長的髮夾彎(見上圖),途人說着有點像頭文字 D 中的秋名山。在此髮夾彎可同時俯瞰沙田及荃灣,甚至可遠眺港島、南丫島,亦為觀賞雲海熱點之一。地上畫有一些箭咀,大概是指示一些崎嶇捷徑的進出點,不過至今亦未曾走經這些小徑。下山途中,看見有人踏着單車上山,不得不說一聲佩服。
只能偶爾穿透厚密雲層隙縫的陽光,在海上化為一片不規則的金色光海,煞是迷人。下山時取道麥徑八段舊路(大帽山道車路),從另一角度欣賞附近景色,雖無正式的行人路,但遊人卻不少,也許大家還是覺得舊路比新路易行。無論如何,務必格外小心往來車輛,特別是晚間沿路並無街燈,切記安全至上。
原文及更多照片,載於 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石龍拱上看青馬 – 元荃古道
金黃蘆葦遍谷埔
Eric@Fitz.hk
Fitz行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