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於TrailWatch徑.香港
----- 廣告 Ad -----
大多數的古道命名稱多以地方名為主,如慈沙古道、梅子林古道、茅坪古道等,很少是以人名作命名。乾龍古道跟清朝皇帝乾隆有沒有關係,真是不得而知。但據說,香港的古道多建於清代,以石塊蓋著泥路,一來有助防止水土流失,二來在大雨後,泥沙路會變得稀巴爛,路過的行人定必變成泥鴨,但有了石塊便可減少不便。
乾龍古道是由黃大仙天馬苑至大圍地龍口(近顯徑邨),全長約5公里。因路徑太短,故在九龍坳下降至筆架山引水道時,便左轉入鷹巢山徑繼續行程。原本是靠畢架山山腰往大埔道方向行走,豈知中途見一路口的樹上釘有”貴妃徑”的木牌,心生好奇下便離開預定路線,循貴妃徑探索。結果,此路段原來是上山返回麥理浩徑第5段,沿途是茂密的竹林,恰好在炎夏的日子提供提供了遮蔭。
說回乾龍古道,一路上除可近看獅子山、遠眺九龍半島外,上山路的建設風格是典型晨運人仕自建的那種:欄杆是昔日碌架床的鐵枝、階梯是集木板、竹、鐵枝及樹幹等材料搭建而成。上山不久便見到八仙徑和八仙廟,八仙廟的歷史只有數十年,位於舊獅子山木屋村,估計是昔日居民自資興建。站在獅子山下的木屋村舊址,不期然會想像昔日居民在獅子山下生活和拼鬥的日子,有歡喜也有淚,同舟共濟用艱辛寫下不朽香江名句。
按劉克襄著的「四分之三的香港」,乾龍古道與東側並排的獅紅古道原是昔日運送沉香的必經之路,時期可追溯至明朝未年。今日山上的沉香樹已絶跡,而九龍半島的面貌亦已有重大的變化。
古道行提示 : 下雨天避免行古道,因古道的石塊多青苔。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古道探遊(2) 西貢古道
古道探遊一元荃古道
----- 廣告 Ad -----